浙江大学王小潞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徐晓东博士来我校讲学

发布者:秦军 发布时间:2018-01-05 浏览次数:1025


  

13日下午15:0017:30,应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唐雪梅博士邀请,浙江大学王小潞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徐晓东博士在C座五楼报告厅为外院师生做了两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安徽师范大学宣宾教授带领的“语言心理学”博士生团队也一起听取了报告。

王小潞教授担任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和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方面的而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的神经心理机制研究》首席专家,英汉双语国际期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编委,国际SSCI 期刊Intercultural Pragmatics、中国权威期刊《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进展》的审稿人。王小潞教授报告的题目为:语言与思维。王教授从历时和共识层面剖析了语言与思维关系,对“等同说”、“分离说”和“关系紧密但可以分离”等三种关系假说一一进行剖析,并通过口误现象论证了思维加工与言语产出的分离情况,指出思维先于语言,大于语言,快于语言,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非常紧密但可以分离。该报告表明了语言认知脑神经机制研究的生物学基础和社会学意义。

徐晓东博士担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核心成员,南京师范大学百名青年领军人才,目前主要采用眼动、脑电和脑成像等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手段,探讨母语及二语加工中句法、语义、语用以及个体认知特质差异对语言理解的影响,其多篇研究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国际SSCI 期刊(Journal of Linguistics,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和中国权威期刊(《心理学报》、《现代外语》等)的评审人。徐晓东博士的报告题目为:二语加工中的指代歧义问题——基于行为和脑电研究的证据。徐晓东博士详细介绍了其研究的源起,行为和脑电实验设计方法,被试的选择,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等内容,并分享了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及解决方法,为外院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语言神经机制实验研究课。

报告会后,广大师生就报告内容踊跃提出问题,两位专家一一详细地进行了解答,报告会现场气氛热烈。两位专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周密的论证,让师生钦佩不已,很多师生因此对脑电实验和语言神经机制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

2017年以来,外国语学院在唐雪梅副院长的带领下,一直在积极筹建脑电实验室和脑电研究团队。唐雪梅博士的“基于ERP证据的汉英科学隐喻脑加工机制对比研究”已于2017年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语言的神经机制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前沿与风向标,也是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指南重大项目之一。两位专家对外国语学院脑电实验室和研究团队的建设进行了悉心指导,并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议,为外国语学院的脑电实验室和脑电研究团队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

(文:许庆美;图:苏涛;审核:唐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