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1201)
发布时间:2019-05-21   动态浏览次数:40034

管理工程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1201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本学科、专业简介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以管理科学、经济科学为基础,与信息科学、应用数学、工程科学等紧密相关的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渗透的新兴交叉学科,为研究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提供理论和方法,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更侧重于管理科学的基础与前沿,研究成果为专业人员进行管理研究或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撑。本学科除具备交叉学科共有的综合性、开放性、多视角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可检验性等应用学科独有的特征,是融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创新学科。本学科侧重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内在规律,为组织运营达到最佳状态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与方案,实现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孪生互动发展。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复杂性科学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开辟了新视野,运用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组织及其产品内部的各组元的相互作用及组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使组织和产品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取得良好的绩效。近年来,全球化浪潮下的东西方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有效整合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焦点:以互联网、移动通信和海量数据处理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与云制造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而且给管理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了挑战;企业所处的环境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需求偏好日益多样,企业的竞争焦点也逐渐由产品、技术等硬件转移到信息、策略和知识等软因素上,这促使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发生深刻变化,如应急管理、服务管理、工程管理等。

2005年我校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2008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学科及2014年被列为校博士立项(支撑)学科以来,该学科取得长足发展,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和安徽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0余项;承担政府和企业咨询服务项目12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0余篇;获得安徽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奖、省级科技成果及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等10余项。目前本学科专业有教师3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讲师8人,其中博士21人、硕士9人,是我校整体实力较强和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一级学科。

 

二、培养目标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着眼于“厚基础、强交叉、重创新”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学科所培养的研究生应该掌握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等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把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研究前沿动态、提出研究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和持续创新能力具备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相关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管理机构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咨询、规划及教学与科研工作。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体如下:

1.恪守学术道德,具备较高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掌握预测、决策、优化、评价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及相关创新理论与方法,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4.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获取研究所需知识,具备文献调研、资料查询、系统仿真和建模以及研究报告撰写技能,数据分析和学术交流的能力;

5.能正确地运用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具备对管理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的能力,具备从事科研工作、教学工作和专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应用能力;

6.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浓厚的兴趣,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学术悟性与语言表达能力,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与实践;

7.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能熟练运用相关管理软件;

8.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除了顺利阅读专业外文文献,运用外语写作学术论文外,还要能够运用外语进行对外交流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三、学制、学习年限与学位

学制年,学习年限3-5年。

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四、主要研究方向

1.工业工程与管理

2.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3.金融工程与金融市场

4.信息系统与知识管理

5.系统优化与决策理论

 

五、课程体系、必修环节及学分要求



六、    必修环节

教学科研实践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论文开题;论文中期检查;社会责任3学分。

 

七、学位论文与相关要求

1 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硕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硕士研究生用于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

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见解,应能反映出作者在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达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培养目标。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结合学位论文任务阅读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相关主要文献不少于60篇(其中,外文文献应不少于三分之一),了解、学习本领域的发展前言,把握该领域研究还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

2、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应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选择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的课题,鼓励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应用型课题,在第三学期确定论文选题。

3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作为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要环节,应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要求包括如下内容:

1)课题研究的来源、目的、意义及该课题在国内外的概况;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预期成果,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创新点,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等;

3)研究工作的进度安排,预期研究成果的实施与推广等。

开题报告要在一定范围内答辩。硕士研究生应于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

对开题报告的主要要求为:开题报告字数应在5000字左右;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应在6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应不少于三分之一。经导师审核同意,进行论文开题,并报研究生部备案。

4、中期检查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中期检查一般应于研究生入学后的第四学期末完成。中期检查的主要内容为:论文工作是否按开题报告预定的内容及进度进行;已完成的研究内容及结果;目前存在的或预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论文按时完成的可能性等。

5、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第六学期进行。硕士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前,必须按规定修满35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7学分,专业学位课10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非学位课13学分。论文答辩前应有预答辩。

6 毕业要求

论文发表符合学校学位授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