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之十四】青春踏寻红色足迹,信仰点亮奋斗征途——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小红花”实践团队赴南京开展实践活动

近日,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小红花”实践团队走出校园,踏上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红色寻访之旅。在南京革命博物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这些承载着厚重记忆的土地上,团队成员以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感悟信仰,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

穿越历史长廊,探访革命博物馆。在南京革命博物馆与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内,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触手可及的温度与细节,波澜壮阔的革命图景徐徐铺展于眼前。实践队员们的目光被厚重历史瞬间凝固,无一不凝神静听讲解。队员邓雨含感慨道:“这些文物并非冰冷展品,它们承载着滚烫的革命理想与不屈抗争,让历史在眼前重新鲜活起来,也让我真切感知到‘信仰’二字那超越时空的重量。”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讲解员王老师表示,每一次讲解都是对心灵的冲击。为使讲解更震撼人心,他反复钻研史实,挖掘背后故事,让参观者能真切感受那段悲痛岁月。民间抗战馆内,文物修复师赵师傅在工作室里埋头工作,他手中放大镜下,一件布满裂痕的瓷碗正被精心修复,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围拢的学生们,“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我们必须小心呵护。每一片残瓷都记录着普通民众不屈的抗争。我们修复的不仅是器物,更是民族记忆的碎片,让它们向后人诉说。”这份匠心守护,深深打动了在场同学。

走近烈士陵园,深切缅怀雨花英烈。实践团队抵达松柏环绕、庄严肃穆的雨花台烈士陵园,革命者的崇高精神更为震撼人心。团队成员站在纪念塔前,阳光透过松柏洒下斑驳的光影,塔身“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几个鎏金大字格外耀眼。队员们手捧亲手折叠的白花,一步步走上台阶,将这份青涩却真挚的敬意轻轻置于塔基旁。默哀的三分钟里,同学们的耳边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队员们年轻的心与革命者的坚毅信仰悄然共鸣。队员丁晓雨表示,“雨花英烈们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与担当。这份抉择,是信仰力量最极致的体现,也是我们理解民族脊梁的真正钥匙”,字字句句,如重锤敲击青年学子的心灵。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此次深入探访与对话,为青年学子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团队成员不仅见证了革命道路的崎岖壮阔,更在倾听、观察与交流中,真切触摸到信仰的深沉力量与守护历史记忆的执着匠心。雨花台前献花的身影、博物馆中专注倾听的脸庞、与修复师交流时求知的目光,无不彰显着新时代青年对历史的敬畏与对精神血脉的追寻。当青春足迹与红色印记重叠,我们坚信,这信仰之光必将穿透岁月,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前程。

(文:周荣凤、邓雨含;图:“小红花”实践团队;编辑:周芳婷;预审:孙力力;审核:孙德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