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之十一】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楚韵红途”实践团队赴淮南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近日,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楚韵红途”实践团队赴淮南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团队走进新四军纪念馆和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循着红色印记前行,在沉浸式实践中触摸红色脉搏,传承精神之火。

参观新四军纪念馆,筑牢红色信仰根基。团队成员一行八人来到新四军纪念馆和新四军纪念林,馆内全方位展现了新四军在淮南地区的战斗历程和光辉业绩。从“抗日烽火燃皖中”的悲壮序章到“东进北上卫山河”的浴血征程,再到“重建军部续辉煌”的坚韧不拔,历史的画卷在详实的史料、珍贵的文物与生动的场景复原中徐徐展开。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一封封字迹泛黄的电报,一幅幅定格烽火岁月的照片,无声诉说着新四军将士在极端艰险环境里,如何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不屈的脊梁。

驻足万人坑教育馆,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团队成员怀着庄重肃穆的心情,踏入了淮南市大通万人坑教育馆。步入教育馆,时光仿佛倒流回那段血泪交织的岁月。在讲解员低沉而清晰的叙述中,队员们驻足于陈列馆前,历史的伤痕如此真实可感,无声诉说着侵略者的残暴与同胞曾承受的巨大苦难。团队成员李宵表示:“当亲眼看到那层层叠叠的矿工遗骸,当手抚过冰冷的镣铐,我们才真正读懂了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的切肤之痛。历史不会随风飘散,它刻在这里,更应刻进我们青年一代的骨髓里。”参观结束后,大家集中观看了关于万人坑历史背景的视频。

赤色星火映照前路,青春脚步丈量担当。从新四军纪念馆的战旗猎猎到万人坑遗址的警钟长鸣,淮南的红色场馆构成了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此次纪念馆之行,是团队成员走出校园、触摸历史脉搏的关键一课。它超越了书本知识的传递,以实地的震撼与情感的共鸣,将红色基因深植青年心田。当纪念馆中泛黄的老照片与大学生们青春洋溢的脸庞在此刻交相辉映,我们清晰看见,历史的接力棒正稳稳传递。青年一代必将从革命先辈的足迹中汲取不竭力量,在新征程上以信念为墨,以行动为笔,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崭新篇章。

承红色基因,赴暑期实践之约;忆峥嵘岁月,扬青春奋斗之帆。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途上,团队成员必将以更坚实的步伐,肩负起无愧于历史与时代的责任,让爱国之志在实干中绽放光芒。

(文:周荣凤、苏圣宝;图:“楚韵红途”实践团队;编辑:周芳婷;预审:孙力力;审核:孙德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