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召开2025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

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4月2日,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召开2025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学院领导班子、全体专职教师及辅导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副院长刘涛主持。此次会议围绕“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原则,聚焦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改革及校企合作深化等关键议题,旨在构建特色鲜明、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研讨会第一阶段,刘涛对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进行了部署,强调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通过对用人单位充分调研、校友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成科学的需求调研报告。院长汪军强调,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应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为根本原则,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24版)》,构建具有学科交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并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学院党委副书记孙德茹建议,人才培养方案应将更多的专业前沿知识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要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强化阶段性实习过程,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研讨会第二阶段,各专业根据要求,围绕课程目标、毕业要求、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改革等展开深入研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围绕三个核心目标展开讨论:对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优化课程体系与专业方向;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匹配产业需求;探索跨学科融合,适应技术变革。专业明确了“厚基础、强实践、跨学科、促创新”的改革方向,后续需聚焦课程内容的前瞻性与实用性平衡,校企合作的常态化机制建设,学生个性化发展路径设计。

软件工程专业在上一版培养方案基础上,围绕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课程创新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展开讨论。院长助理严楠强调,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及新工科建设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增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围绕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新、实践教学改革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等关键议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增加与行业接轨的专业方向课,可以帮助学生更早地接触未来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此外,教师建议引入更多项目驱动型课程,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联网工程专业负责人章平指出,物联网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领域,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新版培养方案需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包象琳建议加强核心课程间的衔接逻辑;陈欢提出“以赛促学”,增加学科竞赛学分认定条款;辅导员孙力力从学生成长角度,强调需融入职业规划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会议还就“个性化培养路径设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议题展开热议。

研讨会上,各位教师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和行业经验,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例如增设人工智能课程(除人工智能通识外),增加交叉学科课程的学习,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此次会议成果凝聚了全体教师的智慧,为各专业制定培养方案提供了依据。下一步,学院将稳步推进各专业修订培养方案各项工作,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文:张伟、刘进、管萍、汪立、周光宏;图:计算机与学院各系提供;审核: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