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计算机(拔尖)231班开展第四次“同学交流助成长”活动

3月17日下午,在6J104教室举办了计算机(拔尖)231班第四次“同学交流助成长”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畅谈经验感悟,分享学习规划和收获,自信地表达了对学习方式的独特看法。本次交流活动由班主任李志玲主持。

活动开始前,李志玲老师对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安排了来自不同研究室的七位学生代表沈雅雯、于茜、王心怡、肖志成、聂博森、叶子豪及杜宇航同学,并轮流上台发言。

第一组:可信计算与系统结构研究室和数据挖掘与知识工程研究室的汇报人沈雅雯分享了该研究室成员的学习经历。重点介绍了她在研究室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智能车视觉组的深度模块、代码编写与优化等相关知识,深入研究了卷积神经网络、目标检测算法等核心算法,展示了她在研究室学习过程中的经历与实践成果,总结了她本人在学习时的感受和理解。

第二组: 机器学习与智能机器人研究室和模式识别及其应用研究室的汇报人于茜全面介绍了研究室成员的学习与生活状态。展示了每位成员在各自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阐述后期学习安排,还分享了成员们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从学术交流到文体活动,最后她总结道“我们不仅追求知识的深度,更注重生活的广度,努力实现学习与生活的平衡与融合”。

第三组:计算机视觉与智能感知研究室的汇报人王心怡系统概述了小组成员的近期学习进展,介绍每位成员在各自研究方向上的积极性以及在学术竞赛中的优异表现。同时小组成员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充分体现了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素养。最后对未来提出了明确期望,鼓励大家继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四组:普适计算与安全实验室的汇报人肖志成总结并分析了小组成员的学习经历与实践成果。在学科知识方面,掌握核心理论知识以及融合应用跨学科知识。在技术应用方面,重点介绍成员们在多个实践项目中的卓越表现——在Web开发、PCB设计等方面。此外还对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通过项目驱动学习的方式提升技术能力。

第五组:多模态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研究室的汇报人聂博森展示了组内成员的学习成果与未来规划。小组成员熟练掌握多种编程语言以及开发工具如Git等,并在实际应用中展现了高效的代码编写能力与系统调试技巧。她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路径,积极参与各类编程挑战,同时强调利用GitHub这一开源平台的重要性,以增强工程实践能力与协作开发经验。

第六组:影像技术与交互系统研究室的汇报人叶子豪介绍了小组成员在多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与实践成果。系统梳理了成员们在前端开发领域的学习经历,包括掌握Vue.js框架核心概念,研究InDudonet网络架构,学习统计学基础、数据预处理技术、硬件维护的核心技能以及医学影像技术等方面。成员们不仅夯实了专业知识基础,还培养了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组:智能软件研究室的汇报人杜宇航总结了组内成员的学习方式。他提到多数成员正在积极备战蓝桥杯等高水平计算机相关赛事,成员们始终秉持着高度自律,确保课内学习与竞赛准备两不误。他梳理了成员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高效方法,通过线上学习核心课程,利用在线评测系统OJ进行大量算法题目的练习,积极参与线下交流活动,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并深化对复杂问题的理解。

在同学们精彩的分享结束后,李志玲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总结与指导。她首先高度赞扬了同学们在专业竞赛中的出色表现,并鼓励大家继续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与实践水平。李老师强调,努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收获,只要坚持不懈,终将在学术与技术上取得长足进步。李老师还对同学们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指出体力类志愿服务的坚持尤为难得,同时建议同学们可以更多地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以此拓展人际网络,增强社会责任感。她特别提醒,成长不仅仅依赖于紧张的学习状态,更需要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本次第四次“同学交流助成长”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有效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创新思维能力,还通过各研究小组的成果展示,为大家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方法与实践范例,激发了同学们对其他专业领域的探索兴趣。研究小组之间的互动与建议进一步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优化了班级整体的学习交流氛围,为后续的学习与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深入的经验交流也激励同学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挑战,为未来的学术与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文:李志玲、张露晨;图:张露晨、石博元;审核: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