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之十七】科技赋能非遗 创新平台发展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学子赴芜湖市文旅局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推进文化自信自强。8月27日至28日,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启非队”通过非物质文化实地调研及与芜湖市文旅局相关工作人员座谈,深入了解非遗数字化保护相关的内容。

非遗传承,数字先行

在实地探访之前,启非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广阔资源,系统地搜集并整理了一份详尽的非遗项目清单。成员们逐一深挖每一个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传承现状以及文化价值等详细信息,力求还原每一个非遗项目最真实的面貌。

为了更高效地推进后续工作,启非队通过线上会议就非遗文化资料数据库的呈现方式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充分考虑了用户体验、信息架构、视觉设计等多个维度,力求打造出一个既专业又易用的数据库平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集信息展示、互动体验、知识普及于一体的非遗文化资料数据库构想逐渐成形,为后续的实地探访与资料整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调研非遗,实地为先

8月27日,启非队前往芜湖市工艺美术厂。在参观过程中,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与那些现场正忙碌着的老师傅们的交流。他们中有的年逾古稀,却依然精神矍铄,双手灵巧地在材料间穿梭,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舞蹈。每一打一锤,都蕴含着对技艺的极致追求与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启非队的成员们倾听他们讲述着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从选材、设计到制作完成,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智慧与汗水,是自然与人文在漫长岁月中交织融合的见证。

通过这次探访,启非队深刻体会到了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与珍贵价值。它们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延续。每一项非遗背后,都承载着无数匠人的心血与梦想,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数字非遗,时代之选

8月28日,启非队前往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寻求专业指导以提升平台的展示方式及其综合功能,深化对非遗和文化旅游数字平台建设的理解。抵达目的地后,启非队受到了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的热情接待。负责人首先向启非队详细介绍了芜湖市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从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到现代都市的文化风貌,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旅游魅力。

随后,讨论聚焦于平台展示方式的优化上。专家指出,当前数字化时代,游客对于旅游信息的获取方式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因此平台的展示不仅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更要注重界面的友好性、信息的直观性以及交互的便捷性,建议启非队可以通过多平台多维度,让游客在线上能方便快捷的了解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实现个性化内容推送,提升用户体验。在谈及平台功能扩展时,专家指出平台应成为连接游客与旅游资源的重要桥梁,不仅要提供基本的旅游信息查询、预订服务,还应融入更多创新元素,如在线导览、文化课程预约、特色商品购买等,打造一站式旅游服务平台。此外,还应加强与其他旅游平台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芜湖市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此次指导,团队不仅明确了平台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此次非遗数字化保护调研活动,不仅挖掘了芜湖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还成功搭建了非遗文化资料数据库的初步框架,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平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启非队”将继续深化平台功能,优化用户体验,力求通过数字化手段让非遗文化更加生动、便捷地走进大众视野,成为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力量,助力芜湖市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

(文:承孝云、张鑫;图:启非队;审核:孙德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