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科技、教育与人才战略支撑工作,着力提升计算机类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及其创新创业能力,8月17日,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组织举办了“安徽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虚拟教研室建设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讨会”。来自安徽农业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宿州学院、滁州学院、黄山学院、皖西学院、池州学院、铜陵学院、巢湖学院等高校计算机学院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或骨干教师共50多位来宾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刘进主持。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副院长刘涛首先介绍主持人与报告嘉宾并做开场致辞,表示本次会议依托虚拟教研室这一创新平台,致力于促进校际、校内的紧密协作与教学研究,促进区域教育智慧的交流互鉴,不断拓展并优化教育资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持续建设与发展,以及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感谢滁州学院崔琳、淮北师范大学江明明、滁州学院杨斌3位副院长以及安徽工程大学王勇副处长亲临指导并分别主持报告,感谢10位专家分享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经验,感谢与会代表参与本次研讨会。
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皇苏斌从虚拟教研室动机、虚拟教研室建设基本思路、建立的机制与保障、虚拟教研室的合作单位等多个方面汇报了安徽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虚拟教研室建设探索的情况,皇苏斌表示下一步工作将依托虚拟教研室,进一步探索虚拟教研室新形态、探索安徽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协作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新模式、探索安徽地方高校师资培训与共享机制。
安徽农业大学王永梅以“探索“新工科”深化“教创竞研”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从教学引领、创新驱动、竞赛锤炼、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五个方面分享了安徽农业大学在“教创竞研”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特别强调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内在价值引领,提高科研活动内驱力。
淮北师范大学江明明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详细汇报了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果,并表示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着资金不足、师资队伍匮乏、实践平台短缺、学生参与度不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安庆师范大学艾列富在“安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汇报中从历史沿革、专业情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改革、课程建设、育人机制等方面介绍了安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建设情况,分享了安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中构建的导师引领、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果。
合肥师范学院曹风云以“合肥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首先介绍了专业概况、历史沿革、师资队伍概况,随后分享了合肥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采取的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服务社会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举措以及取得的创新创业成果。
宿州学院姜飞基于“宿州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从发展历程、师资队伍、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布局等方面介绍了学院概况,分享了宿州学院在创新创业方面采取的“一学院一特色、一专业一品牌”的学科竞赛工作体系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改进方向。
安徽工程大学修宇在“创新创业视角下的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实践与思考”汇报中以研究生面试和企业招聘两个场景问题为引入,从能力与大学生核心能力、加州大学的本科生核心能力培养、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促进大学生核心能力增长等方面分享了安徽工程大学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方面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并对创新创业教育如何更好的支持工程认证、如何高效持续性的评估本科生的核心能力并形成闭环提出了思考。
滁州学院王玉亮在“以学科竞赛为依托,打造“产、教、学、创”为一体实践育人新模式”汇报中,重点介绍了滁州学院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面向数字国家战略需求,将多主体协同育人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突出校企、校地合作、“产学研用”合作和国际(地区)合作,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强基础、重应用、塑创新、铸质量”的人才培养理念。
皖西学院陈家俊首先介绍了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发展,随后从“皖西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角度分享了皖西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建立的校企深度合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校地企业、协同育人的“课程、项目、竞赛、服务、实践”五位一体的新路径。
黄山学院胡伟以“黄山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为主题,介绍了师资、教学条件和学院整体情况,黄山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学校学院相关政策支持、建设成果,强调搞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要做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搭建学生团队和导师团队、收集课程资源并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在皇苏斌主持的以“AI赋能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赋能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交流研讨环节,滁州学院副院长杨斌表示要始终围绕”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推进基本理论的落实,基于AI赋能的教学改革,探索适应学生特征与发展需求的个性化智慧教学模式,以金课建设的两性一度为标准、以线上线下混合的个性化教学为重点,加强课程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提升过程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同时要加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提升AI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能力,为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支撑。还要基于智能化的教学评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可以通过绘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画像,让企业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创新能力。
宿州学院副院长崔琳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学生准备学科竞赛,进行知识查询、代码纠错、数据分析以及模型构建等,还可以帮助学生实时反馈、调整比赛策略。此外,在创新创业赋能新智生产力方面,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以项目为导向、老带新、学生参与老师项目、开展校企合作等措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铜陵学院陈明分享了铜陵学院依托创新实验班、微专业在创新创业工作方面开展的一些工作,创新实验班开设智能软件、信息安全、数字媒体、物联网四个方向,与企业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课内以理论课为主,课外邀请企业老师授课,并在企业开展实习活动,进而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微专业设置就业和升学两个方向,对于就业方向,由导师带领进行工厂实习,升学方向由博士带领开展相关科研工作。
池州学院章哲庆分享了池州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做法,池州学院将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第二课堂的学风管理,加强学生学科竞赛的参与度。学院每年从横向课题划拨经费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成立了嵌入式硬件、算法和程序设计软件开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网络信息安全五个方向的竞赛小组,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学科竞赛活动。在实践教学方面,把实验室建设转移到案例资源库的建设,大幅引入真实的企业案例,系统培养学生能力。不断加强产教融合,以就业为导向,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企业把真实项目案例纳入学生实践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本次研讨会聚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育以及学科竞赛水平的提升,汇聚了来自安徽省内高校的多位领导和专家,提供了省内高校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希望安徽省各院校能共同携手促进校际、校内的紧密协作与教学研究,促进区域教育智慧的交流互鉴,不断拓展并优化教育资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持续建设与发展,以及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文:沈金金;图:沈金金、张伟;审核: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