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数据要素x行业应用赋能高校数字人才培养”研讨会于7月26日在安徽工程大学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德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企华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大数据与智能产业学院)承办,南京秉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协办。来自省外5所高校、省内10所高校、5家企业及芜湖市政府相关部门的50多位来宾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校科技处副处长王勇致欢迎辞,感谢主办方和与会代表参与本次研讨会,介绍了安徽工程大学及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基本情况,表示在人工智能应用中数据至关重要,本次研讨会就数据要素、行业应用和数字人才培养等主题开展研讨具有重要意义。
中企华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李锐锋在“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解读”汇报中阐明,面对数字经济“长”得快,数字领域人才需求“旺”,数字化人才缺口“大”的特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指出,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扎实开展多项专项行动。同时,在“数据资产理论与实操分享”分享中报告,对数据资产化概念,数据资产化全流程概览及实操分享做了详细介绍。
芜湖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副局长(挂职)孔超对芜湖市数据要素相关工作与举措进行介绍,解读关于探索建设数据要素创新示范区的方案,旨在构建“数据特区”及数据要素创新示范区,以推动数据要素的深度应用与创新发展。并强调下半年将探索数据要素价值,规范数据产品交易,建立数据要素规范,组建专家委员会,打造数据要素生态。
上海德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陈劲介绍数据要素化的复杂过程,通过数据资源化,数据资产化,数据资本化的方式,实现降本增效,财务优化,业务创新,从而实现创收的最终目标,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介绍数据要素化的整个过程。同时介绍了公司在“智慧公安”、“一网通办”、“数字城市”等数据要素项目中的创新成就,详细地说明了德拓在大数据平台管理、数据治理与资产评估方面的成功案例。
安徽工程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王维博士分享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建设情况,专业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大数据工程应用”为两个培养方向,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知识体系涵盖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及可视化全流程,以四年实践训练不断线的方法贯穿各个知识模块,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并分享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多个特色举措。
上海德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娄景亮介绍数据要素产教融合解决方案,通过数据要素岗位人才需求,岗位技术需求变化趋势,人才缺口及挑战分析,以实现高质量实践教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为目标,介绍数据要素产教融合实训室,数据智能课程体系架构,教学实训管理平台,数据智能工程实践平台,数据资产课程体系,数据资产管理与创值平台等相关内容。并通过实际案例的方式进一步介绍数据要素产教融合解决方案。
会议第二阶段是关于数据要素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研讨,由皖南医学院医学信息学院叶明全副院长主持,参会人员探讨了数据要素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应对措施。刘涛介绍了我校学科交叉培养、校企合作、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相关举措以及成效,提出可以通过交叉课程的开设来解决数据要素涉及学科范围比较广的问题。德拓信息副总裁张飞说2024年为数据资产入表元年,同时数据资产化对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据要素产业迅速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需求旺盛。国内高校大数据人才培养目前以技术型和管理型为主,大数据+行业应用、数据资产管理、数据交易市场方向专业设置薄弱。德拓与其他企业代表纷纷表示在数据要素市场提供全栈能力的产品和技术服务,未来通过产教融合、联合科研、共建共享共育等方式,加强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合作,共同培养一批既懂数据要素业务又掌握关键技术的复合型交叉型人才。沈阳科技学院资产评估教研室的李颖老师与专家探讨了资产评估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数字资产评估的课程的可行性,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王锐老师交流了软件工具与平台在开展数据要素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与作用,其他高校代表也都针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数据要素x行业应用畅所欲言。叶明全总结时强调希望多方共同努力、相互合作,提升数字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激发数字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更好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讨论会后,由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主任修宇带领与会人员参观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实验实训中心与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参会人员对我院实践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给与了高度评价、对我院一流专业建设的成果予以了赞赏,对本次会议的开展基于高度肯定。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政府、教育界以及产业界的多位领导和专家,共同探讨如何深化“数据要素与行业应用”的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问题,更好促进高校数字人才的培养。通过深入交流与讨论,让高校了解到企业已经开展数据要素的相关实践和人才需求,为高校开展针对数字要素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指导和思路,也让企业了解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课程开设情况及专业建设规范。此外,政府代表分享了相关政策导向和支持措施,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方向与路径。
(文:刘帅、修宇;图:沈金金;审核: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