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清晨,江西省赣州市解放街上跃动着一抹亮眼的“志愿红”。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朝阳花”盲道守护志愿服务团队的志愿者们,正以青春之力为城市“光明通道”拂去尘埃。这是该团队将品牌志愿服务项目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实践,也是他们持续深耕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生动缩影。
“这里的烟蒂要清理干净,盲道缝隙里的碎石也得抠出来。”志愿者们蹲在地上,指尖划过凹凸不平的盲道砖,仔细清理着每一处细微的障碍。有的同学拎着垃圾袋,将纸屑、塑料袋等杂物一一收纳;有的则合力搬动占道的共享单车,将它们整齐摆放在划定区域;还有人专门记录盲道上的固定障碍物,准备反馈给相关部门。两个小时的忙碌后,原本被遮挡、被侵占的盲道逐渐显露出清晰的轮廓,像一条重新苏醒的脉络,在街道上延伸向远方。
这并非“朝阳花”团队的首次行动。早在今年3月,他们就与食品242班团支部携手,在安徽省芜湖市神东社区开展“雷锋志愿行,盲道无碍情”主题活动,彼时志愿者们面对的是堆积如山的共享单车,那些被随意停放的共享单车像一道道关卡,将视障人士与外界隔绝。而在赣州的走访中,更触目惊心的场景不断浮现:五龙一路的盲道被私家车“圈地”成了停车场,厚德路的二轮车霸道挤占着本就狭窄的通道,双江大道的窨井盖与灯杆将盲道切割得支离破碎。这些画面让志愿者们深切体会到,盲道的“堵”,堵的不仅是路,更是视障群体走向社会的信心。
“全国有超过1700万视障人士,他们的出行安全,考验着城市的温度。”团队负责人曾玉莲在活动总结时说道。当志愿者们看到清理后的盲道上,有视障人士手持导盲杖稳步前行时,所有的汗水都有了意义。从春日的社区街道到盛夏的城市街区,从单一的挪车清障到系统的问题记录,这场跨越季节的守护行动,是“朝阳花”团队用持续的行动所诠释的青年担当:他们不仅是障碍的清除者,更是文明的倡导者。
此次实践不仅留下了整洁的街道,更播撒了文明的火种。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说:“我们既要做好盲道上的‘清道夫’,更要当好文明理念的‘播种机’。”未来,这支队伍将继续以“朝阳花”的温暖坚守,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从“有形”到“有爱”的转变,让每一条盲道都成为照进视障者心间的阳光之路。
(文:曾玉莲、郝可欣、钟莉娟;图:朝阳花盲道守护团队;编辑:何祥玲;初审:钟莉娟;终审:王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