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石磨推到手发抖,滤豆渣滤到汗直流......在八公山的老作坊里,一群00后大学生正用指尖触摸两千年的匠心温度。这个夏天,他们不为打卡,只为解锁一块豆腐里的乡村振兴密码!掌心抵着冰凉沉重的石磨木柄,一圈,两圈......细密的汗珠很快从安徽工程大学陈欣的额头沁出。石磨齿间碾磨黄豆的“沙沙”声,在八公山乡大泉村这家老作坊里显得格外清晰。“原来看似简单的一块豆腐,藏着这么多‘毫厘之间’的讲究!”他擦擦汗,指尖还留着粗粝的木柄触感。这可不是普通的农家乐体验,而是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玉脂乡研”团队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深入“中国豆腐发源地”安徽淮南寿县八公山乡,为千年非遗豆腐工艺“把脉问诊”,注入青春智慧,探寻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第一站:穿越!在文物里触摸豆腐的“DNA”
实践首日,团队一头扎进寿县楚文化博物馆的“时光隧道”。汉代陶磨上的纹路,清晰得仿佛能摸到古人滤浆布的编织肌理;泛黄的文献里,记载着淮南王刘安如何将炼丹的“副产品”,点化成中华饮食的瑰宝。队长陈欣凝视着展柜里的汉代陶磨,久久驻足:“这块豆腐,沉淀的不仅是两千年的舌尖记忆,更是文化与科技的古老基因。”
第二站:手作!在作坊里体验“汗滴豆腐坊”
走进大泉村的地道豆腐作坊,才是真挑战。推磨、滤浆、点卤…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力道与耐心。滤浆布角度稍偏,豆渣就滤不干净;点卤时机差一秒,豆腐的嫩滑度就大打折扣。“十分钟推磨,手臂酸胀;滤浆俯身,汗流浃背。‘匠心’二字,第一次如此真实地刻在肌肉记忆里。”队员们笑着感慨,作坊里的每一道工序,都是时间与温度的艺术。
第三站:解密!好豆腐的奥秘藏在古井里?
“好水出好豆腐!”团队寻访到豆腐文化园深处的大泉井。青石井口被百年桶绳磨出深深的凹痕,俯身打上一桶,水花清冽。一口入喉,甘甜清润,瞬间消解暑热。结合专业所学,队员们立刻化身“水质侦探”:原来八公山水独特的锶含量和中性ph值,正是点出“嫩而不散”绝妙口感的关键!科学知识遇上传统智慧,碰撞出火花。
第四站:献策!青春脑洞为老手艺“开新方”
体验是基础,赋能才是目标。团队发挥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优势,与老师傅、村民、村干部围坐畅谈“锁鲜”难题? 建议引入低温巴氏杀菌+真空包装技术,延长豆腐保质期,拓宽销售半径。“传承”断档? 设计“非遗豆腐研学体验包”,让城里家庭在家也能复刻简易豆腐工艺。“体验”升级? 策划“豆腐文化深度体验游”,推磨、点卤、品鉴一条龙,吸引都市人群。“市场”狭窄? 探讨开发豆腐新品类(如即食风味豆腐干、豆乳甜品),迎合年轻消费群体。这些带着大学课堂温度的金点子,让老匠人们听得频频点头,眼里有了光。
第五站:献策!青春脑洞为老手艺“开新方”
团队带着问卷走遍集市、村落和文化园,倾听村民、作坊主、村干部最真实的声音:“传统工艺没人愿意学怎么办?”“豆腐名气大但卖不远咋解决?”“年轻人能回来就好了......”一条条记录,是沉甸甸的期盼,也为团队后续制定精准助力方案,提供了最坚实的一手“情报”。
一块豆腐,两千年传承。一群青年,数日深耕。当青春遇上非遗,当学识拥抱乡土,激荡出的不仅是八公山豆腐历久弥新的馥郁豆香,更是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希望。这份带着汗水、温度与智慧的“青春答卷”,正从八公山启程!
(文:蒋梦雨、钟莉娟;图:玉脂乡研团队;编辑:何祥玲;初审:钟莉娟;复审:王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