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创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近日,安徽工程大学组织师生300余人分批次赴安徽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宣城)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思想伟力,厚植家国情怀。
千年技艺的匠心传承
在中国宣纸文化园,师生们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宣纸博物馆,从汉代麻纸到唐代澄心堂纸的演变脉络,揭开了“纸中之王”的文明密码;在巨宣车间,师生亲眼见证世界最大手工宣纸诞生的震撼历程;在红星542厂,探访国家级工业遗产的“守艺密码”。当“轻似蝉翼白如雪”的宣纸在师傅手中舞动,当“四尺宣”在体验的师生手中完成,学生不禁感叹,“每一张宣纸都是时光淬炼的艺术品,更是新时代匠心的生动注脚”,而“天人合一、革故鼎新”传统智慧和时代精神也在学生心中悄悄扎了根。
线装文化的当代启示
“一页宋版,一两黄金”。在三希堂线装文化园内,师生们亲手触摸中华典籍的“文明筋络”。在古籍修复实验室,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演示的“无影补书针法”,让人震惊之余更读懂了“守正创新”的奥义;数字化体验区里,通过3D建模技术复原《永乐大典》散佚页,更见证传统线装工艺与现代科技的交融共生。当泛着桐油清香的竹纸在学生手中变成线装书时,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密码清晰可见,文化自信在心中油然而生。
新四军精神的当代回响
红色热土铸忠魂。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师生们开启了一场寻根之旅。铁军广场前,仿佛还能听到当年那急促有力的军号声;在司令部旧址斑驳的作战地图前,讲解员的生动讲述,让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跃然眼前;在军部大会堂和陈列馆内,珍贵文物静静诉说着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当师生穿梭于其中,红色精神便悄然渗入血脉,理想信念的力量就找到了最佳的传承方式。
(文:曾雪瑾 图:凌取智、金承志、鲍琴 审核:刘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