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成果巡礼之团学工作篇】政治引领聚共识 红色育人新篇章

【编者按】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启之际,回望过去的5年,全体师生在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齐心协力、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创新驱动、开放办学、特色发展”战略,在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合作、国际交流、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做好5年成就的宣传,校党委宣传部、发展规划与质量评估处联合推出“‘十三五’成果巡礼”专题,回顾总结近5年来学校砥砺前行的发展足迹,以此激励广大师生员工扬帆再起航。

5年来,学校坚持守正创新、固本铸魂,努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始终坚持“政治性”,聚焦“思想性”,突出“教育性”,在机制设计、队伍建设、保障措施等方面常抓不懈,持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从严治团,大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大团员青年中落地生根。

立德树人为根本,思想引领高聚焦。学校全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育人育才,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建党95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等党和国家重要活动契机,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评选;通过主题班会、谈心谈话、学生座谈会、毕业季活动等方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时事政治学习引向深入;加强网络思政教育,上线涵盖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的主题教育课程近30门,获2020年度易班优质公开课全国优秀奖1项,创作新媒体作品60余部(篇)累计播放突破1500万次。

构建体系为驱动,资助育人立成效。学校坚持“应助尽助、受助当助、教育全部”的资助工作理念,完善“奖、贷、勤、助、补、免、偿、捐”八位一体化工作体系;以《安徽工程大学校内全日制本科生资助管理办法》为核心,建立健全“1+N”资助工作制度;做好各级、各类资助项目评选,资助资金足额、按时、规范发放,做到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无遗漏”;开展感恩、诚信、励志和责任感等“四个结合”及“学生资助宣传大使”教育活动;实施“暖心结对”帮扶工程,开展校领导与孤儿结对交友活动,组织开展入户大走访,努力做到精准帮扶倡导社会捐助、校友捐助,促进资助工作发展;2018年学校被授予“优秀单位案例典型”荣誉称号,1人获“优秀个人案例典型”荣誉称号。

提质增效为目标,就业创业双促进。不断拓展就业渠道深度和广度,构建校园市场新体系,搭建多元化就业创业指导体系。与芜湖市、浙江遂昌县及绍兴上虞区共建人才联络站,获得建站经费共12万元;累计组织专场招聘会2800场,大型双选会、各类组团招聘会145场,参会单位6400余家;疫情期间对接第三方线上平台,开展空中双选会,构建出线上线下互补的校园就业市场新格局;选派170人次就业创业一线工作老师参加各类业务培训,聘请26位成功校友、创业企业家等担任就业创业导师;引入市场预约系统、网签系统,构建了“一网、四系统、六平台”的就业工作信息化新格局;与芜湖人社局、新华网、超校联盟合作,对1770余人开展创业实践类培训;举办了学校首届大学生创客大会,省级创客工作室成功获批立项;制定学院就业创业工作动态监测体系,构建常态化监测与评价机制;学校就业率在全省本科院校中位居前列。

能力拓展为核心,学工队伍强建设。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之路,加强队伍的管理、培养和考核;围绕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资助帮扶和就业创业指导成立9个辅导员工作室;每年推荐辅导员参加教育部辅导员高级研修班和各级各类业务培训80余人次,累计组织71名新入职辅导员参加岗前培训,选拔8名辅导员担任赴美游学营领队,推荐8名辅导员赴美短期研修;选拔辅导员参加省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素质能力比赛和各项专业比赛,累计7人次在省级大赛中获奖,连续十年蝉联全省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累计获批全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15个,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100余项,发表论文180余篇,1篇论文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21篇论文在省级评选中获奖;以建设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为拉动,稳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全校已有68位老师具有心理咨询执业资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必修课;11个二级学院建成心理晤谈室,设立学院心理健康联络员和学生心理部,组建心理委员班长和寝室长为成员的心理健康互助小组;实施心理咨询师值班制度,每年咨询接待量400余人次;每年举办“5.25”和“1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开展专题活动50余个,参与学生10000余人次;依托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平台对心理委员进行MOOC培训认证推荐优秀心理委员参加全国百佳心理委员评选;2019年心理中心被授予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理事单位2020年2名心理委员获得全国百佳心理委员荣誉称号。

主题教育多形式,青年引领明方向学校采取“集中授课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相结合、标准化培养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模式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先后举办9期“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5期“青马工程”社团菁英训练营;持续开展“我与信仰对话”“互联网+”毕业季“我与团旗合个影”线下主题教育活动和“我家这四十年”“我的中国说”“决胜2020”“疫情下的成长”等网络主题教育活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大团员青年主动下沉到社区(村)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组织开展“驰援湖北 公益募捐”行动,展现新时代团员青年的使命与担当;组织开展“安徽合力杯”十佳大学生评选、十佳青年志愿者评选、“活力团支部、魅力团支书”评选以及五四表彰等活动,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1人被评为安徽省十佳大学生;持续培育遴选指导优秀团员青年深入同学中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五级师资讲团课”“团团讲团课”“青年讲师团”“学习达人”挑战赛等品牌活动;用网络发出青年之声,逐步构建微信、微博、QQ、抖音、b站“五位一体”的新媒体矩阵,持续推送原创文化产品,强化网络与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创作《习近平知青故事绘》,开设《赤铸青年》《101精神》《子晨专栏》等特色微信公众号专栏,不间断寻访和推送师生、校友典型事迹70例;学校团委长期进入全国基层团组织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行榜前100名,校团委青年传媒中心先后获批全国、全省高校共青团新媒体运营中心专业工作室和团省委“新媒体工作一类单位”支持。

服务学生为路径,塑造品牌展风采。常态化开展“团百花”学雷锋活动,推进项目化运作、规模化参与、制度化发展、精品化培育,先后荣获省级、国家级表彰20余项,其中,在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膺金奖,项目入选安徽省文明创建十大品牌;坚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并轨运行;围绕主题组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先后3次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每年举办“安徽合力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开展安徽工程大学“赤铸青创”能力培育项目;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先后获得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奖项30余项,先后3次捧得省级“优胜杯”;坚持推进体育美育教育,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坚持将爱党、爱国、爱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每年组织策划迎新生文艺晚会、纪念五四表彰大会暨文艺汇演、风行湖音乐节、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社团文化节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每年承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获得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原创舞蹈《红船》在安徽省第三届读书创作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从严治团为要求,改革创新显活力。建立完善各项组织制度,推进团学工作规范化运行。健全和规范团员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制度,规范召开团代会、学代会,修订《安徽工程大学学生会章程》;加强学生社团、团支部等工作规范化管理,编印《团支部标准化工作手册》《学生社团标准化工作手册》等;建立校院两级团干联系班级团支部制度,巩固加强基层团支部建设,激发基层团组织活力;贯彻落实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改革部署要求;贯彻落实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校院两级学生会改革的实施办法》,深化实施“班团一体化运行”“第二课堂成绩单”“班级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改革措施,建立了校院两级专挂兼相结合的共青团干部队伍,坚持“强三性、去四化”,推进“从严治团”各项规定落实落细;制定《安徽工程大学共青团重点工作考核办法》,建立院团委书记履行团建工作责任述职评议制度;实施《关于在全校团学活动中强化作风建设的暂行规定》,加强对专职团干、团学骨干的教育管理。

 (文:赵静云、孙琳瑶、滕敏;素材来源:学生处、团委;审核:孙浩然、刘金斌、郭广春;编辑:滕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