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双创”】生物工程系教师党支部:党建引领推进强国建设 生工赋能助力社会发展

本网讯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教师党支部先后荣获第四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多次获安徽工程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表彰。支部现有党员教师1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9人。其中安徽省研究生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表彰1人、安徽省教育厅优青1人。党支部坚持以党建促发展、以党建育新人、以党建优服务为目标,坚持支部建设与学科和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双促双融。

党建引领学科发展

学科创新不断突破。生物工程系教师党支部把支部建在项目上、让党员冲在攻关中,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有力推动生物工程学科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学科先后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青年基金项目等省级以上项目近30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奖等省级以上奖励10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其中中国科学院一区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0余项,其中授权50余项,系列成果有力支撑了我校工程学科进入到ESI排名前1%。在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中,我校生物工程学科取得优异成绩,位居全国前列,并进入安徽省Ⅱ类高峰重点学科建设行列,学科建设硕果累累。

党建赋能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支部依托学校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充分利用学科重点实验室以及“合成生物制造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生物制造现代产业学院”等校企共建共享研发平台,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指导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国家级奖项30余项,省级奖项50余项;本科生参与发表SCI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此外,生物工程学科在近40年的学科发展中,先后为安徽古井集团、安徽金种子集团、安徽宣酒集团等白酒酿造企业持续输送卓越工程师百余人,目前安徽省每个千亿规模白酒企业的总工程师、总经理、副总经理等均有本学科校友。

产教融合亮点突出。支部深入推进“五进三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积极联系行业企业,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需求,有机结合高校理论基础优势和企业生产实践优势,强化企业技术人才和管理骨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全方位参与,“订单式”为企业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形成“双向参与、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机制,成功开办首期“华恒生物卓越班”“三只松鼠冠名班”,受益学生30余人。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20余个,创建校企共建课程16门,全面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很好地满足了学生学习需求,有效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近五年来,党支部所在专业先后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产学合作育人等项目3项,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生物工程专业服务安徽省新兴产业项目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0余项;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4门。

党建助力服务地方

乡村振兴同向同行。支部充分发挥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在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上主动担当作为,着力构建“支部结对、项目对接、资源集聚”的常态化合作机制,探索“党建+”校地协同发展新路径。党支部与芜湖市六郎镇永丈村党总支开展结对共建,与该村招商引资企业安徽聚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入对接合作,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针对南陵县龙山村中药材种植、加工及副产物高值利用方面的技术需求,组织技术骨干前往该村实地指导,定期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积极开展关键技术开发,帮助当地多维度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多方合作稳步推进。支部带领学科与地方政企深度合作,围绕安徽省芜湖市合成生物未来产业规划需求,学科积极协助芜湖市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牵头制定《芜湖市合成生物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年至2027年)》,并积极推动芜湖市三山区合成生物产业先导区建设,助力合成生物企业发展。立足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之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新需求,创新服务产业新模式。学校以党支部成员为主导的科研成果为核心,通过作价入股的形式与无为市政府合作成立“芜湖市绿色食品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以独立法人公司、市场化模式运营。累计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16次,引进国家级人才科技团队2个,签订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合同8项,项目经费超2000万元,相关典型做法得到安徽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与安徽古井集团共建了固态发酵智能酿造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固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生物固定化增殖细胞技术提高大曲发酵力”等技术攻关项目20余项,为古井贡酒口感、质量的稳定和提升提供了积极帮助。

(文图提供:生物与食品学院;编辑:蒋梦萍;预审:查桂义;审核:王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