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Bulletin》报道我校“绿氢制取与转化”团队取得重要进展

本网讯 日前,《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以Microdrop-confined synthesis and regulation of porous hollow Ir-based catalysts for the mass transfer enhanced electrolysis of pure water”为题在线发表我校化学学科“绿氢制取与转化”团队的重要进展

此项工作由团队带头人蒯龙(最后通讯作者)提出学术思想并牵头完成,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合作单位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经费支持。

氢能是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氢是氢能产业的上游,同时是光伏产业下游的重要分支。我校化学学科“绿氢制取与转化”团采用一种新型合成方法获得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新型结构铱基制氢催化剂。器件结果显示其大电流性能不亚于进口商业催化剂机制研究表明活性提升的核心原因是空心多孔结构显著促进了催化层传质能力。有关结论不仅为高性能制氢设备的研制提供机遇,还为高效催化剂的理性设计指明方向。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国际同行中率先提出“微液滴限域合成”Microdrop-Confined SynthesisMDCS定义该类合成方法至此,经过10持续研究和多方协作,创建了一类“复合空间广阔、结构调控精准、显微形态多样”的无机材料新型合成方法体系(代表性论文: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7547;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4977; Nat. Commun. 2020, 11, 48; Angew. Chem. Int. Ed. 2022, 61, e202212338; Sci. Bull. 2024, 69, NO. 2585)MDCS”定义得到国际同行认同,目前该团队正在共同组织撰写总结性论文

据悉,Science Bulletin》创刊于1950年,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主办,同《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被定位为我国自然科学综合类旗舰刊物。我校“绿氢制取与转化”重点实验室20238成立,该团队针对氢能产业链中制、储、用等三个核心环节的化学过程,潜心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力的催化剂和器件。

(文/图:“绿氢制取与转化”团队;审核:张伟、王宗乾;编辑:查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