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学院团委副书记梁雪松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挂任团县委副书记。现已圆满完成任务回校任职的他在接受大学生记者采访时,充满着“我们”的归属感与荣誉感,言语间洋溢着马尔康人的自豪。
马尔康县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州府,县辖三镇十一乡,总人口达五万余人,约占72%的居民为藏族同胞,藏传佛教几乎是所有马尔康人的信仰。其海拔在2900到3200米之间,民风淳朴、风光旖旎,但经济发展却因自然地域的限制始终处欠发达状态,同时也面临“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任务。
梁雪松挂职期间按照共青团中央与教育部的要求,在任务重、时间短的挂职背景下,按照团中央的要求,主抓乡镇共青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把共青团组织的活动阵地推动到乡镇一级。他积极发挥挂职干部的优势,努力探索新形势下藏区青年工作的有效路径。加大了非公团建及驻外团工委建设方面的工作力度,组织了以致富能手、民警、农村青年科技带头人为代表的基层共青团工作队伍,有效增强了基层团组织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他和团县委一班人紧密围绕当地发展特色经济、改善民生、维护民族团结三大党政中心工作,动脑筋,想办法。充分发挥我校工科院校的优势与特色,在农产品加工、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等方面积极推动学校与马尔康当地政府的联系与合作。改善民生方面则突出落实团内民生工程项目,先后完成了首批6个牧民定居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任务,与邮储银行合作开展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超额完成了30万元的目标任务。同时作为少数民族集中的边疆地区,维稳是当地的重点工作,梁雪松讲述,他们根据当地特色研究作出了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进校举办法律讲座与革命传统教育等多种形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马尔康全民信教,特殊的风土人情决定了其诸多禁忌,生活习惯的不同、经济文化的落差使他在适应新环境过程中颇受阻碍,他鲜少提及这些困难,对水土不服等生活问题亦是笑而谈之。挂职期间他深入十一乡三镇基层团组织、中心小学、中学等开展调研,总计走访基层单位40个以上。主持召开各类团内主题学习讨论会议、培训会议8次,广泛与基层团干部、青年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谈心交流,总计100人次以上。在深入了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相对落后性后,他深度参与“包村”、“包庙”,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一系列基本调研和社会观察。他所在团县委包管了完全属半高山的莫拉村,对其适龄儿童入学教育、指导生产等问题做了集中处理,并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优势,为莫拉村的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规划咨询、技术支持、项目引进等服务,结合了当地自然资源条件,推动发展土鸡养殖致富的规划。由于语言沟通的障碍和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观念,多数村民认为养殖成本高风险大而抵触,规划难以实施,他作为团县委代表多次深入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
挂职期间,他尤其关注如何实现关爱农民工子女服务体系的常态化和长效化。四川作为劳务输出大省,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务之急。四川团省委拟定筹建“留守学生之家”作为团内民生工程的重要任务,马尔康县政府给团委下达了筹集社会资金5万余元的目标任务。他从实际出发,向我校提出募捐请求并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出资购买学生学习生活用具,并建立了“安徽工程大学马尔康县第二小学阳光少年之家”,受到当地民众交口赞誉,同时在他联系下,我校计划使之成为长久的情感纽带、活动阵地。
“千村同唱感恩歌”大型歌会招募培训志愿者,参与排演“八一建军节”全州文艺汇演,摄制马尔康县志愿者形象宣传片……以“红军长征”精神和“灾后重建”精神为榜样,他深入走访群众,本着志愿服务精神,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诠释“平等、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挂职实践中,他深感在落后地区、民族地区开展志愿服务是时所必需、势所必需,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更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的必然要求,深感自己为少数民族兄弟做出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应有使命与责任。
“梁雪松经过一年的挂职锻炼,在思想觉悟、工作能力等方面确有很大进步”,正如校党委组织部部长郑健所感受的一样,梁雪松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