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ICP备10016294号

皖公网安备34020702000311号
主办:安徽工程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八月的大别山下,暑意蒸腾却掩不住红色热土的炽热。安徽工程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团奔赴六安市金寨县双河镇,在这片浸润革命热血的土地上,以探访遗址、传唱红歌为笔,书写青春与红色基因交融的实践篇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青年的感悟中熠熠生辉。
双河镇,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腹地,20余处革命遗址如星子散落:双河暴动旧址见证热血烽火,红军医院旧址藏着生命守护的温度,洪学智故居更是将传奇将星的故事娓娓道来。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浸透着历史的厚重,等待着青春的脚步去叩响记忆的门环。
实践团首站踏入双河暴动旧址,党史专家的讲解如时光拨片,将1929年的风云重现。展柜里,锈迹斑斑的枪械诉说着战斗的艰苦;作战地图上,蜿蜒的红线藏着突围的智慧;烈士遗物旁,岁月沉淀的温度让“牺牲”二字不再抽象。当听闻农民武装以简陋武器对抗反动势力,同学们的脚步慢了,目光凝了,张同学在日记中写下:“泛黄名单上的名字,是山河热血的注脚,让我懂了‘热血换山河’的重量。”旧址的砖石瓦砾间,青春与历史对话,先辈的勇气在年轻心灵里播下火种。
参观完双河烈士陵园后,在双河镇政府的帮助下,小队来到了洪学智将军的故居,洪学智故居静立梅山村,青砖灰瓦与苍松翠柏相伴,藏着“两授上将”的传奇。三个展厅如时光长廊,军大衣的褶皱里藏着戎马倥偬,作战地图的折痕间是战略智慧,书信手稿的墨香里家国情怀滚烫。实践团成员跟着讲解员的步伐,在抗美援朝后勤沙盘前驻足,“打仗就是打后勤”的远见,让同学们围绕“战争智慧”热议,深刻体会将军谋略。
庭院百年银杏树下,一场特殊的“红歌会”温情流淌。实践团成员与当地老党员、镇政府工作人员围坐一起,《红星歌》《英雄赞歌》的旋律和着85岁周大爷的回忆响起:“将军回乡总说‘莫忘革命本’。”小队成员谷同学感慨:“红歌是信仰的声纹,老故事让我读懂将军‘跟党走’的赤子心。”歌声里,青春与传承共振,将军精神在旋律中照进现实。
除了探访之外,实践团的志愿服务同样扎实。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协助整理史料时,旧书信里的家国情怀,让“传承”二字具象;为故居写解说词,把将军故事凝练成生动文字,盼游客读懂岁月;“红色故事宣讲点”前,给游客讲清廉故事,让将军精神走出旧址;走访村组,听文化传承人讲民间革命故事,把零散记忆串成精神纽带;发挥专业,设计数字化导览、旅游宣传手册,用青春创意为红色传播添翼。
实践尾声,带队老师的话掷地有声:“红色遗址是历史的魂,更是精神宝库。你们要让红色基因融进血脉,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闪光。”同学们带着旧址的震撼、红歌的力量、服务的温暖返程,双河镇的红色印记,已化作青春成长的养分。这场实践,是青春与红色的双向奔赴。当青春邂逅红色热土,传承的火种便在实践中点燃,照亮新时代青年的成长路,也让双河镇的红色故事,在青春接力中永远鲜活、永远滚烫。
(文:吴刚;图片:乐美金寨团队;初审:黄贤君;预审:吴敏;终审:张礼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