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ICP备10016294号

皖公网安备34020702000311号
主办:安徽工程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2025年7月16日-7月18日,安徽工程大学“皖建兴农筑梦”团队赴合肥市沈福村参加2025年安徽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筑梦沈福·共绘振兴”省级专项活动在沈福村全景展开,团队成员奋力书写“青春与乡土双向奔赴”的生动篇章。
文化传承与乡土共鸣:青春为非遗注入蓬勃生机
“青年要用创意为传统文化赋予强大活力”,沈福村的非遗传承,正因这份创意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生长”。沈福村的“福文化”源远流长。在古色古香的非遗工坊中,青年学子在这里与剪纸、蓝染、扎染邂逅。非遗传承人手把手带领青年学子剪出自己的“福”字,既有传统的厚重,又因青年的创意添了几分灵动。在蓝染与扎染的工坊里,洁白的布料在青年手中蜕变为生动的水墨画,让乡土美学有了更年轻的表达。手鼓与手碟的音浪,则是乡土共鸣最直接的表达,青年学子在聆听中感悟音乐与土地的联结,让乡土的声音走出村落,让更多人听见美好乡村建设的活力。团队成员以青春视角解读传统文化,用现代手段激活非遗活力,让“福文化”从历史深处走来,成为乡村文旅的核心吸引力。
数字赋能与团队协作:青年热忱书写助农新路径
乡村振兴的“破圈”,离不开数字工具的助力与团队力量的凝聚,在海轩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培训室里,解密出“土货”出圈的密码。沈福村的葡萄、火龙果不再是田间的作物,而是能通过直播镜头讲述生长故事的“主角”。让青年的思维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不断“破圈”。圩壹·森境的拓展场里,拔河时“拧成一股绳”的较劲、击鼓颠球时“绳与球的韵律协奏”,是团队协作的生动演练。当红绸带越过胜负线,当网球在鼓面跳跃,队员们懂得:乡村振兴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如拔河般力往一处使、如颠球般心往一处想。沈福村飞行基地的银翼直升机,更让青年看到科技赋能的广阔空间。“直播+空中观光”的创意,让乡土体验有了更多元的打开方式。从数字课堂的思维启蒙到拓展场的协作淬炼,青年正从“旁观者”变为“乡村振兴的赋能者”。他们用数字工具架起城乡桥梁,用团队力量夯实实践根基,让“乡村振兴”从理念落地为实践路径。
热爱驱动与实践扎根:青春为乡村开辟新前景
“人总要为热爱赌一次,就像乡村要为产业赌一次未来。”米其林三星厨师孙晓闻分享到“无论是将平凡食材化为艺术品,还是让乡村焕发新活力,都需要发现美的眼睛和打磨的耐心”。这份热爱,在百果园的藤蔓间化为躬身实践的力量,完美展现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文化体验的完整链条。夜幕下的大乐之野露营地,更藏着青春与乡土的深度交融。炭火旁的烧烤香、音乐台的吉他声、帐篷区的欢笑声,让青年在烟火气中读懂乡村的“慢时光”,真正拥进乡土的怀抱,触摸乡村的脉搏。实践体验映照着青年从“好奇者”到“建设者”的蜕变。青年带着对乡村的热爱而来,带着扎根的决心而去,要让沈福村的“好柿”,在更多人的努力中岁岁常红。
沈福村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一堂生动的“青春与乡土对话”课,更是一场行走的思政课。青年学子以文化传承者的身份,让非遗焕发新生;以数字赋能者的角色,为助农开辟路径;以实践建设者的姿态,用热爱浇灌乡村。他们用行动证明乡村振兴路上,青春从不是“旁观者”,而是注入新鲜血液的“活水源”。“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没有终点,是青年与乡村约定的起点——未来,青年必将胸怀乡村振兴的信念,在更广阔的乡土中国续写“皖建兴农,文润乡兴”的恢宏篇章。
(文:廖泽;图:皖建兴农筑梦团;初审:苏伟刚;预审:吴敏;终审:张礼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