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风雅”》-服工202蔡璇科普作品
发布时间: 2021-11-04      访问次数: 414


一、作品简介

原视频作者通过展示不同朝代女子的妆容、服饰与对应的风俗习惯,向人们展现出古人生活的风姿。古文中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而各个朝代的妆容也大不相同,也分别展现出当时人们的风采。

二、剧本脚本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展现出了汉代添香、魏晋时期抚琴、唐代乐舞、宋代点茶和明代插画的场景,勾勒出五幅绝美的画面,将历史演绎于视频之中。

三、科学原理及内容

汉代

这个时代的妇女化妆习俗盛行,大都市兴起“粉敷面,黛画眉”,为华夏美容史发展揭开序幕。汉代之初,大体沿袭了秦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蝉衣内有中衣、深衣。西汉时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两种。

魏晋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特色的要数额黄妆了。“眉心浓黛直点,额色轻黄细安”,一些妇女从佛像上受到了启发,也将自己的额头涂抹成了黄色,这就是额黄妆的由来。如果是用黄色的纸片或者其他的薄片剪成花的样子,黏贴在额头上,就成为“花黄”,这是当时妇女比较时髦的装饰。花木兰从军归来后,“对镜贴花黄”说的就是这种妆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影响,由魏晋的仍循秦汉旧制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渐趋融合。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以自然洒脱、清秀空疏为特点。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代

唐的民风开放,因此唐女子妆容多有变化。先是有引导后世“一白遮三丑”的经典白面出现,一点眉也延续出远山黛青黛柳叶黛等多种其他妆容。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和常服同时并行。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称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场合所着服饰,包括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唐代女子的髻式繁复,还有在髻鬓上插金钗、犀牛梳篦的,贵族女子面部化妆成鹅黄花钿妆靥等。唐代女服主要为裙、衫、帔。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宋代

宋民风极为保守,唐代女子的开放风气受极大打压。因此宋代女子妆容极为素洁。妆容以清新高雅为主,强调自然肤色提升气质为主题。眼妆延秦丹凤,但更为自然,淡淡斜飞入鬓的眼型在许多宋代仕女图中都可查证。宋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制。但由于宋朝长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唐代的软脚幞头这时已经演变为了内衬木骨、外罩漆纱的幞头帽子。皇帝和达官显宦戴展脚幞头,公差、仆役等戴无脚幞头,儒生戴头巾。宋代男子服装仍以圆领袍为主,官员除祭祀朝会以外都穿袍衫,并以不同的颜色区分等级。宋代女子的发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为贵,簪插花朵已成风习。宋代的女裙较唐代窄,而且有细褶;衫多为对襟,覆在裙外。

明代

明代女子着妆以明亮为主,艳丽色彩盛行,甚至延续到清代的各种眉妆。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色裙。裙边有一、二寸绣边。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这种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挺拔高贵。

四、创作背景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接受了西方的时尚和未来主义技术,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服装选择上转向过去,穿上传统的“汉服”。 我们经常看到女孩和男孩穿着汉服走在街上。  而我们却很容易看到这样的报道——“身穿汉服却被认为是‘韩国人、日本人’”。网友们把自己穿汉服的悲惨遭遇写成微博发了出来:“妹妹,你的背上还差了个枕头”、“这是韩服吧”、“改革开放多年,封建迷信上街”、“你们是不是在拍戏哦”等等诸如此类的啼笑皆非的话。在他们的观念中,汉服仍旧是那些拍戏的或者是想要标新立异的人所穿的服装。也有的人说,汉民族文化在这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逐渐被西洋文化所统治,丧失了自己独有的韵味。而如今,现在的年轻人开始逐渐重视这种汉服文化,他们是希望汉民族文化不会像其他国家的那样过分西洋化,这是一种对于过度洋化和盲目追寻时尚的反驳。我们在寻找真正中国化的东西,寻找我们失落的身份。

五、目的和思路

中国如今之所以要复兴汉文化,就是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保持较强的软实力,也是我们的标签和利益。而且复兴汉文化还可以增强我们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汉服的复兴,是国学的复兴、民间信仰的复兴、也是传统礼仪的复兴。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有很多优秀的文化值得去复兴,最为典型的就是我们的儒学文化,这是汉文化的集大成者之一,有很多思想都适用于现代社会。

历代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古代中国特色。古代中国有三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几千年间,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成就。

随着汉服运动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峨冠博带,行走于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城市之间,带着冲动和梦想,希冀在“汉服复兴”的口号下,以汉服为载体重新审读华夏文化。而汉服只是一个载体。想要复兴的从来就不是这件衣服,而是这件衣服承载着的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

汉服能流传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人类把持住富含道德内涵的汉服文化。所以,今天的汉服运动,也带有缝合历史伤口,治疗历史伤痛的意义。如今时机已然成熟,历史的阴霾已经散去,沐浴着时代的阳光、雨露,汉服已重现生机。汉服的归来,或许标志着华夏文明即将迎来春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