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改善当代大学生多发心理问题现状,设计学院于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在4教406智慧教室、体育学院舞蹈房开发美育实践课程《艺术疗愈俱乐部》,尝试通过艺术手段对日常负面情绪积累进行疗愈和释放,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本课程,课程中疗愈情绪的小方法,艺术表达的多元形式深受学生好评,课程团队也致力于课程研发与优化,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其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之一是因为交流媒介的改变,线下的交流转变为线上,且逐渐变得单一化,更多依靠屏幕介质,而将其他交流通道慢慢关闭所导致。人类有眼耳鼻舌生意六种感官,线上交流最主要所依赖的是第六种感官——意识,而当人们沉浸在意识中,很难觉察到自己情绪的变化,久而久之积累的情绪垃圾在意识中会产生负面的沉淀。艺术疗愈课程通过调动和恢复五感的觉察力,使得人类所本有的五种通道重新被打开,成为日常的情绪通道,从而改善因通道单一而造成情绪积压和抑郁状态。
该课程由王小元、张海敏、程瑶等多位教师共同开发,团队成员均有多年的艺术类课程授课经验,2位老师参加中国科学院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咨询技能,2位教师接受了系统的音声疗愈教育培训。课程实操部分主要有3个模块:第一模块音声疗愈,以水晶钵、手碟等疗愈乐器的学习演奏及即兴演唱为主要内容,原理是通过声波的振动产生与身体的共振调频;第二模块舞动疗愈,通过感知身体,专注于节奏旋律,尝试并跟随个体的感知,完成觉之舞动。通过观察、模仿等游戏设置体验感受他人的觉知,从而提高团体意识及相互支持的发生;第三模块绘画疗愈,通过观察自然,描绘自然界中植物的缠绕现象,通过自由联想描绘和谐完整的曼陀罗绘画,以及通过房树人绘画探讨情绪的来源等。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传播了很多疗愈小技巧给同学们如蝴蝶拍、正念、渐进式肌肉放松等,希望同学们可以自主地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使用。
目前课程已开设一期,同学们对这一新的疗愈形式充满了好奇,并跟随老师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团队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性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现。课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新媒介传播美育文化知识、推广美育实践活动,探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美育教学模式。
(文:程瑶;图:马月涵;审核:彭海燕、王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