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暑期“三下乡”】“听老兵的故事”数理与金融学院开展 寻访身边的红色故事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
2025-07-09
发布人:
程安琪
浏览量:
22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导青年学生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芜湖市重点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老兵的故事说给你听”携手“数金汇邱・稻浪筹兴”社会实践团队先后深入芜湖市都宝花园社区、金湾社区,宣城市广德市邱村镇,蚌埠市金穗苑小区,滁州市宇业富春园小区等地,实地走访30余位老兵,拍摄留念照片,倾听烽火岁月的故事,走进他们的军旅生活。

烽火岁月里的故事,记录里的热血青春

汪贵基18岁入伍,肩负着向西藏运送军用物资、保障边防部队供给的重任。1983年,他在运输过程遭遇塌方,一块比卡车还大的石头从山上滚下,将前面指导员的车辆砸成了铁饼。还有一次大雪封山,他们被困在海拔5000米的雪山整整两个月,粮食吃完了就把面粉拌着机油吃,晚上冷得受不了,就两人捆在一起取暖,每隔两小时还要发动一次车防止冻坏。即便如此艰苦,汪贵基和战友们从未退缩,他说:“比起那些牺牲在川藏线的战友,我们这点苦算什么?”

周孝典成为一名汽车兵后,军旅生涯便成了他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执行拉煤任务时,辗转内蒙古、山西等地,和不同地域的老百姓打交道,见识了不同的生活图景,这些经历让他明白,军人走到哪里,都要与百姓共情、为国家担当。

团队成员、统计241班王颖轩在整理口述史访谈记录时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历史书上的文字很遥远,可听了这些老兵们的故事才知道,那些岁月里的坚守与奉献,都是真真切切用青春和热血写就的。重温革命历史,让我们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再穿军装,镜头定格岁月痕迹

红色基因镌刻在红色印记中,沉淀在红色故事里。老兵们再次穿上军装,仿佛回到了当年的军旅岁月。镜头下,老兵们或是敬着标准的军礼,眼神坚定;或是抚摸着军装和老物件,陷入对往昔的回忆;或是与一同参与活动的老战友并肩而立,重现当年在部队的场景。团队成员用镜头记录下这一珍贵时刻。有的老兵和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军功章、珍藏的老物件,展示在部队时期的老照片,向学生们介绍战友的经历。这些照片和物件,定格了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也见证了他们的军人风采。

与青年对话,传播红色故事

讲好历史故事,是传承的应有之义。团队成员与老兵们展开了深入的口述史访谈,认真聆听老兵们在战场上的难忘经历,老兵们也深情寄语青年学生,希望大家要始终牢记初心,紧跟时代脚步,书写青春篇章。老兵曾钱玉说道:“现在条件好了,但保家卫国的志向不能丢。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老兵王平财感慨道:“当兵不只是谋出路,更是磨心性。现在的青年要把个人理想融于家国担当,别让‘小我’限制了人生格局。”老兵袁荣保说:“现在的年轻人条件这么好,更要懂得珍惜。要树立远大理想,但更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区块链241班秦紫悦将老兵们的寄语认真记在本子上:“听到他们的话,突然觉得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们会带着这份期待,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听老兵的故事”是青年学生响应国家号召,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实践。数理与金融学院通过挖掘并记录老兵的故事,发现身边的红色故事,共同守护“红色记忆”,借助口述史访谈、重拍军装照、视频记录等形式增强感召力和吸引力,让更多青年学生受到教育、得到启迪。

(文/图:陈蕾、许小慧、刘伟民;编辑:张犇;预审:程安琪;审核:彭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