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材料171宛晗----指导教师虞满华
发布者: 王燕 发布时间: 2019-04-24 访问次数: 461

社会实践报告

参观安徽好人馆有感

                                   材料172  宛晗

   “德不孤,必有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语·里仁》篇中,圣哲孔子就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之同行。420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虞满华等老师的带领下,我和多位同学一起来到了安徽好人馆,共同见证了安徽好人们的精神的薪火相传。 

    一进安徽好人馆大门,829位入列“中国好人榜”的安徽好人笑脸墙映入眼帘。魂留小岗的沈浩,老师妈妈陈万霞,“板车女孩”黄凤,用生命撑起的爱心接力的曹军、卢帅,身怀六甲仍下水救人的“最美孕妇”彭伟平……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个个道德的楷模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馆长阿姨告诉我们——这是安徽省首创的中国第一个好人馆,也是此次安徽工程大学学子们第一站。在这里我们是普通观众,是被她们的坚强震撼的群众,是认真思索传承精神的大学生。 

    馆长阿姨首先给我们介绍的是沈浩书记的事迹,看着那么多鲜红的手印,看着沈浩书记的工作笔记,看着沈浩书记给母亲梳头的照片,看着小岗村现在干净的街头与人民幸福的笑容,我明白了何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舍小家为大家,兢兢业业,在岗位上奋斗,最后在岗位去世,人民将他的骨灰留了下来,让他在亲眼看看小岗村的变化,他的辛苦没有白费。人民会记住那些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会永远记住他们。沈浩书记的骨灰留在了小岗村,精神也在安徽永恒地传承着,指引着我们这些参观者明白:未来我们该当如何——爱岗敬业,为人民服务。 

    在“板车女孩”黄凤事迹的展览处,我想了特别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小黄凤在那么小的时候,就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这么多年,不抛弃,不放弃任何治疗父亲的机会,这么多年她父亲的身上甚至没有生褥疮,她还一直坚持学业,考上了护理专业,这是多么大的毅力啊,我们这些生活安逸,没有生活压力还跟父母闹别扭的人实在是太惭愧了!小黄凤十几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她的柔弱肩膀,成为一家三代人的顶梁柱。一个板车,她推着它带着父亲带着奶奶去上海求医,人性的善良和伟大在她身上尽显,她所做的让我再一次清醒的意识到,为人子女该当如何。 

    在官东事迹的展览处,我看着这个年纪与我们一般大的男生,在生死一线的紧张时刻,毅然决然的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将最困难的情况留给了自己。在危急关头,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技能,找到了生的希望。我们不是军人,可能一辈子都遇不到这种情况,但是我们可以放下手机,专心听课,认真学习专业技能,完善自己的能力,在步入岗位以后,爱岗敬业,充实自己,用知识在自己的领域为国家做贡献。 

   来到了安徽好人馆,我才知道我的身边有那么多古道热肠的人们,她们见义勇为、自强不息、舍己救人、孝敬父母,身为安徽工程大学的学生,看了这些好人们的事迹,我明白了这个社会需要有温度的人,我们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那么多人的努力让这个社会变得这么的文明富饶,在日常生活中,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做有良知有原则的人,不恃强凌弱,不坑蒙拐骗,不偷奸耍滑,遵纪守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为和谐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9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