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踏红途:柯村实践里的基因传承与振兴密码
发布人:水婷婷  发布时间:2025-08-26   动态浏览次数:10


当柯村的晨雾漫过皖南山区的轮廓,安徽工程大学“柯村红途筑梦组” 的实践队员们在青石板路上留下的足迹,正与80多年前红军走过的印记重叠。这场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不是简单的历史回望,更不是浮光掠影的产业考察,而是一次让红色基因与乡村振兴产生化学反应的深度对话。

红色密码:从文物到生活的精神解码

柯村暴动纪念馆里,那杆布满弹痕的土铳静静陈列在展柜中。讲解员指尖划过枪身时,队员们突然意识到1934年那个冬夜,正是这样的武器守护过村里的每一盏油灯。在方志敏办公室复刻的场景里,泛黄的《可爱的中国》手稿复印件旁,还摆着村民捐赠的粗瓷碗——当年红军将领与百姓分食野菜粥的器物,如今成了最鲜活的教材。

“这些不是冰冷的展品,是会说话的历史” 小队成员们这样感慨到。在柯村村史馆,一组特别的展品令人驻足:红军用过的蓑衣与当代村民的采茶斗笠并排悬挂,革命时期的粮票与如今的电商订单形成时空对话。这种巧妙的陈列方式,让队员们看清了红色基因如何从“浴血奋战” 的壮阔叙事,转化为 “勤劳致富” 的日常实践。陈家坞惨案纪念碑前的默哀时刻,成了理解这种传承的关键节点。67 名遇难群众的姓名被镌刻在石碑上,而不远处的哨卡碉堡,青苔已爬满石缝。“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军事要道,更是后代的好日子” 队长马玥的这句话,让队员们突然读懂了红柯窑营地的特殊意义——老乡们当年藏枪支的窑灰,如今滋养着带动全村增收的 “五黑” 产业,这正是对牺牲者最好的告慰。

振兴答卷:红色土地上的产业辩证法

在胡门黑鸡养殖场,朱厂长展示的一份销售数据令人振奋:2024年通过电商平台卖出的黑鸡,包装盒上都印着柯村暴动红色历史。“顾客买的不只是土鸡,是对红色故事的认同。” 不同于 “红色 IP+特色农产” 的模式,在黄精种植基地有负责人吴冬明在深耕黄精、灵芝等中药材培育的同时,创新提出“田间课堂”研学项目,让学生在劳作中了解药材特性与养生文化。在过程中讲述当年红军用草药救治伤员的故事,生动诠释了“现在的‘田间课堂’,其实是把老故事变成了新饭碗。”这种以“特色产业+红色教育”的模式,既拓宽了销售渠道,更让中医药文化在互动体验中薪火相传,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新范式。

柯村茶厂的生产车间里,传统木甑与智能烘干设备比邻而立,老师傅手持竹匾翻动鲜叶的身影,与机械揉捻机的匀速运转相映成趣,勾勒出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图景。负责人李天成通过线上布局电商矩阵、线下打造茶文化体验工坊,柯村茶叶不仅香飘国内外,更成为承载红色记忆的“文旅名片”,让每一位带走茶叶的游客,都成了柯村故事的传播者。这种 “产业承载记忆” 的思路,让茶叶、黄精、黑鸡这些农产品,都成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载体。

 

村民访谈中浮现的细节更具说服力。柯村的李大姐指着自家新盖的小楼说:“以前守着红色故事受穷,现在靠着红色故事致富。” 她口中的变化,正是柯村探索出的独特路径 —— 不是把红色资源当 “历史标本”,而是转化为 “发展资本”,让革命精神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

青春接力:从见证者到建设者的角色转换

队伍抵达红柯窑营地,一口老灶正咕嘟作响,黑鸡在汤中翻滚,香气氤氲。基地老板张晖笑迎宾客:“这是用山泉水、中草药慢炖的黑鸡汤,先暖胃,再暖心!”  一口汤,一段史。基地老板张晖指着身后土窑介绍:“1934年冬,红军小分队在此隐蔽,敌人搜山时,窑火未灭、余烬尚温,老乡们机智地把枪支藏在窑灰里,救了整整一个排。”如今,这座躲过硝烟的土窑被完整保留,成为黄山市红色资源活化利用的“样板间”。在镇政府的帮扶下,土窑修旧如旧,配套星空观测、中草药研学等体验项目,年接待量逐年提升,带动土特产销售额翻番。基地老板张晖指着一排排木质货架笑言。虎头蜂酒、九制黄精、银杏叶茶等土特产整齐码放,包装上一行小字“红色柯村·自然馈赠”格外醒目。张晖透露,产品原料全部取自周边的生态山林,年均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红色是底色,但柯村还有星空、负氧离子和中草药,得把自然禀赋串成项链。”基地老板张晖总结,“因地制宜,才能步步生花。”  这无疑是给正在践行的青年们上的一节从见证者到建设者的课。

 

离开柯村那天,晨雾再次笼罩山间。队员们带走的是一份沉甸甸认知: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述历史,而是要像柯村人那样,把先辈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改变现实的行动力。正如队员在实践总结中所写:“我们来这里寻找答案,最终发现,青年本身就是答案的一部分”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红色柯村在青春力量的激荡中,焕发着更加蓬勃的生机。而对于“柯村红途筑梦组”的队员们来说,这不是结束,而是一场青春接力的开始——让红色基因浸润振兴之路,他们既是见证者,更将是坚定的践行者。

(文:孙博文;图:柯村红途筑梦组;初审:苏伟刚;预审:吴敏;终审:张礼波)


版权所有  安徽工程大学  皖ICP备10016294号

安徽工程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地址:安徽芜湖市北京中路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