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系列报道】 非遗鱼灯舞,青年在行动
发布时间:2018-07-18 浏览次数:602

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近日,纺织服装学院“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暨暑期社会实践之非遗鱼灯舞,青年在行动团队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前往芜湖市无为县寻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为鱼灯

75清晨,团队成员在孙玉芳老师的带领下从安徽工程大学出发,经历了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了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安徽省无为县文化馆。对文化馆馆长于景舟先生进行采访,初步了解到无为鱼灯的历史及如今的分布情况。无为民间舞蹈“鱼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约有千年。新中国成立后,无为民间舞蹈有了长足的发展。1955年底,安徽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荣获了“挖掘奖”、“优秀节目奖”和“优秀演出奖”。并于1956年到北京怀仁堂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我国许多舞蹈家和学者,对该节目有高度评价。2011年无为鱼灯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为鱼灯主要分布于黄雒河、裕溪河、永安河等水系地区,如黄雒河的大、小渔村、东营潘村,永安河畔南门丁村、新胜侯咀村、尚礼岗等。听了馆长的精彩解说,队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75号下午,在于馆长的接洽下,在无为县县文化馆,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任俊堂进行了采访,任老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非遗传习课,介绍了无为八里村鱼灯的灯彩特色,以及鱼灯舞的仪式和流程,鱼灯舞蹈的一招一式。

八里鱼灯由8盏鱼灯和“独占鳌头”和“麒麟送子”两盏彩灯组成,8盏鱼灯分别是头红(鲤鱼)、二绿(鲲子)、三黄(鳇鱼)、四黑(乌鱼)、五金(金鱼)、六鲢(鲢鱼)、七鲫(鲫鱼)、八鳜(鳜鱼),象征着“春夏秋冬,今年吉祥”。鱼灯长约2米,鱼灯表面绘上多彩精美的八仙图案,寓意子孙后代“各有能耐、各显神通”。采访时,老人家一直兴致很高,字句间无不体现出对鱼灯舞的热爱。

76号,团队从无为县城辗转来到无为县黄雒镇东营村,近距离观察黄雒鱼灯,巧妙的结构,精美的图案,有趣的外形,都让人叹为观止。大家仔细观察每一个图案,了解寓意,还看到了演奏鱼灯舞音乐的民间乐器,都兴高采烈地“舞”起了鱼灯,感受鱼灯的独特魅力。

77,团队来到了无为县千年古镇开城镇,走访了开城镇文化站,童有兵站长幽默风趣,向大家介绍了开城镇侯咀鱼灯的特点和概况,相对于黄雒鱼灯来说,侯咀鱼灯更具灵巧的特点,随后童站长与大家一同观看了他拍摄的往年玩鱼灯的视频,视频中的场面十分热闹,特别是一些夜晚玩鱼灯的场景很是精彩,大家都从中感受到了鱼灯舞浓郁的民俗文化。

整个寻访活动,队员们都沉浸在无为鱼灯的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对非物质文化的社会价值有了全新的认知。同时也深刻感受到: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农村原有的封闭性已被打破,年轻一代急于追求新事物而忽略农耕社会遗存的本土精神,无为鱼灯的传承发展出现诸多问题,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短暂的寻访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团队将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行动,深入挖掘无为鱼灯的舞蹈艺术和灯彩工艺,将传承人和老艺人的口述梳理整理,形成系统的无为鱼灯资料,用实际行动弘扬鱼灯的优秀传统文化!

(文:张艺琼、孙玉芳图:童宁飞、杨瑞、童有兵,审核:孙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