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校友 安徽省劳模:贺辉

贺辉2003年7月毕业于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任芜湖新兴铸管公司轧钢部维修中心的电气副主任

他毕业后就来到了芜湖新兴铸管,先是在炼铁电工班实习、工作了两年多,虽然工作环境与在计算机机房工作的同学相比艰苦一些,从事的工作也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完全对口,但他虚心向有经验的师傅请教,查找技术资料熟悉生产设备,了解工艺流程,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公司的业务培训,他很快成为公司技术骨干。

自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贺辉先后获得“芜湖新兴铸管优秀职工”、“芜湖新兴铸管首席工程师”、“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2017年安徽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上,他又被授予“安徽省劳动模范”。

设备出现故障时,他在厂房连续奋战十多个小时;为了抢修热锯电缆,他可以2天2夜不回家,在大家眼中 ,他既是“工作狂人”,也是一名年轻的技术骨干。

2013年,新兴铸管引进了一批新工艺,用于提高原有的棒材设计产量。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生产设备负荷增大,导致钢渣中的火花增多、难以控制。这些“随处飞舞”的火花时常造成厂房电缆着火。  

面对种种问题,贺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段时间,贺辉和他的技术团队曾经连续几天“泡”在工厂,随时随地钻研应对之策。“当时,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例如增加石棉防护措施等,可成效都不大。”贺辉告诉记者,后来我们花了2天2夜的时间,所有技术人员吃住在现场,把原有的电缆全部进行搬迁、改造,避免它们与钢渣火花接触。同时,在电缆上增加隔热装备,进一步降低安全隐患。经过这一技术改造,厂房内未再发生一起电缆着火事故。  

类似这样的“加班加点”,在贺辉看来都是常事。厂房里的设备发生故障时,他连续抢修10多个小时,只为早点恢复生产;生产设备长时间运转,班组成员轮流去吃饭,他总是最后一个去;班组成员遇到了任何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交给他的任务,没有他干不出来、干不好的……在贺辉看来,只有专注并热爱这份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就是对当代劳模最朴素的诠释。  

作为一名“技术达人”,贺辉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经常主动钻研最新的生产技术,力求每个环节精益求精。  

2017年2月,贺辉经过计算发现,一根钢材从加热到出炉需要50秒。在他看来,这个数字还有可以缩短的空间。“哪怕缩短个2、3秒,都能够进一步加快出钢节奏,提高产量。”贺辉说。  

于是,他坚持摸索工艺,并在工作之余认真查阅资料、学习新技术。经过多次的调试,他终于找到最合适的修改方案。“通过修改设备后台的软件程序,让不同的生产环节能够同时进行,既简化了生产流程、又提高了出钢效率。”贺辉告诉记者,虽然程序的小小改变,只是让出钢时间减少了几秒钟。但是长年累月积累下来,就能够大幅度提高产量。经过他的技术改造,目前每个班组一天可以多生产100吨钢材。  

当母校向他表示祝贺时,他说:一片绿叶,饱含着对根的情谊;一句贺词,浓缩了我对母校的祝福。忆往昔,母校的一草一木,老师的一颦一笑,仍记忆犹新。祝愿母校:光辉历程更辉煌,人才辈出代代强。

  

(文:方玖胜,部分转自《芜湖日报》专访报道;审核:邬海量)